“雙碳”目標下,我國正在快速推進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這一過程中,煤電行業產能不僅需要從高碳電源向低碳或零碳電源轉變,其電源角色也將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過渡。
火電上市公司是我國煤電主力部隊,其低碳轉型對行業減排影響深遠。近日,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北京綠源碳和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布《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火電上市公司低碳轉型績效評價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對于“十三五”期間低碳轉型績效評價而言,五大發電集團控股上市公司得分整體高于地方發電集團控股上市公司,排名靠后上市公司的能源結構基本是100%火電。對于“十四五”及更遠期低碳規劃績效評價而言,發電上市公司在新能源裝機、煤電機組轉型、三新轉型、碳資產、承諾碳達峰目標等未來規劃方面的整體信息披露程度不高,有待加強。
報告以火電上市公司2020年年度報告中披露的數據為基準,選取火電裝機占比30%以上的31家火電上市公司作為評價樣本。
“總體來看,煤電轉型發展對于現在電力行業、能源行業有序發展,有序轉變,是非常重要的支撐。”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計劃財務部計劃處處長張衛東表示,煤電作為可靠供應的電源目前還是最經濟的。部分地方太陽能、風電比煤電全成本低,但供應卻沒有那么可靠。此外,盡管圍繞新型儲能做了很多工作,但相應支撐和調節能力遠遠未達到煤電量級。
因此,政策和市場機制需要對適宜模式提供保障。而煤電聯營在其中不僅利于煤炭、電力行業協同發展,保障能源安全,還能最大化利用資源,促進綠色循環發展。對此,張衛東介紹了煤電聯營的兩大形式。一是在技術上、產業鏈上直接融合,比如很多坑口電廠,煤礦就建在當地,發多少電就生產多少煤,便于技術生產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只要有條件都應該鼓勵這種形式。二是從資產紐帶上進行統一的煤電聯營,有利于協調煤炭生產、煤炭消費和電力生產,價格管理及合同協議都比較便利。整體規劃部署生產計劃,營銷計劃也會帶來相應管理效益,對國家來說也簡化了波動風險。
華能集團能源研究院原副總經濟師韓文軒認為,煤電轉型面臨的困境有非常態的,如高煤價,也有常態的,如低利用小時數和低電價,這些困境吻合了企業日常管理中的量、本、價、利關系。相對應的,發展思路可從調整電源結構、資源控制能力、科技投入轉化、提升管理變革能力四個方面出發。
為保證煤電轉型積極性,相應市場激勵必不可少。“中國有自身的能源稟賦,有相應的發展階段,和全球的情況特別是和西方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所以支持這樣的轉型方向,要向著轉型金融的方向去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表示,煤電在未來承擔保供調峰角色,進行大量靈活性改造是為其他新能源快速發展保駕護航。“怎樣保障它的積極性,怎樣確保政策的扶持傾斜,怎樣形成市場激勵,怎樣形成金融機構在這個方向上的認同,要有相應標準。而這些與國際上直接強調去煤非常不一樣。”
馬軍表示,基于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形勢,我國很難參考他國依靠天然氣作為過渡的轉型路徑,而要直接一步邁到可再生能源。很多火電煤電企業都在大量發展非化石特別是可再生能源,非常難得。
報告建議,政府部門應積極推進轉型金融發展,助力公司實現輕資產發展模式:一是明確轉型技術路徑,制定轉型金融標準,可將火電行業低碳轉型項目重點納入轉型金融分類目錄;二是設計落實激勵政策,提升轉型活動的可融資性;三是做好動態評估與監測,有效監管轉型金融發展。政府也應督促火電上市公司披露綠色發展及低碳轉型相關信息,加快研究并建立信息披露指標體系,實施相應獎懲制度。
當前金融框架未能對高碳行業向低碳轉型的經濟活動提供充分支持,發展轉型金融能提供有效補充。2022年11月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已經通過《G20轉型金融框架》。而在我國,人民銀行正牽頭就重點行業編制轉型金融目錄和相關實施政策,初期研究范圍覆蓋了火電、鋼鐵、建筑建材和農業四個主要行業。今年三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23年版)》也釋放出轉型標準加快制定的積極訊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李德尚玉
評論